北京奥运会结束后,德国羽协公布了一个轰动性的决定,来自于中国的王旭焱正式担任德国女子羽毛球队主教练,王旭焱与德国羽毛球协会的18年恩恩怨怨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“我们现在是一家人了,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。”46岁的王旭焱回顾完他的主教练之路,呷了一口咖啡,淡定地说道。
王旭焱是谁?
在准备前往米尔海姆探访王旭焱之前,记者曾试图搜索一些他的相关资料,但令人失望的是,即使是德国之声中文网页在报道德国羽毛球协会的消息时,也只能根据拼音拼出“王叙言”三个字,这与他自己的名字完全不相干。10日中午,当记者与王旭焱在一家亚洲面店里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时,这才揭开了这个德国主教练的面纱。
王旭焱的父母是湖北人,当年南下工作时,于1962年在广州生下了王旭焱。13岁的时候,王旭焱进入八一队羽毛球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。在人材济济的中国羽毛球坛里,王旭焱算不上是一个顶尖的选手,所以他没有获得进入国家队的机会。
“我是一个紧张型的队员,一到比赛就会紧张拉肚子。不过青少年的时候还好,那时不太懂事,所以我还拿过一次青少年比赛的亚军。年纪越大,比赛前越紧张。所以,当时跟随父母从八一队转到了湖北队后,成绩也非常一般。”46岁的王旭焱个子也将近1.80米,声音也并不洪亮,但是给人的印象是谈吐非常文雅坦诚。也许是因为与记者同年代的人,所以首次见面就一见如故。“在湖北队也只打了很短时间的比赛,24岁的时候就去湖北体院上了三年课,教练员培训,后来就在湖北体委三大队当教练,主要是带小孩。在国内,就这些了,总的就是觉得没有什么奔头。”
从球员的职业生涯来看,王旭焱并没有取得显赫的成绩。但是,这并不等于他就能够接受在国内过着平淡的生活。王旭焱的性格里或许具备了一种天生的闯荡基因,去国外看看另外一片天空,在他28岁的时候终于如愿成行。
艰辛的留洋路
1990年4月,王旭焱怀里揣着德国的签证孤身来到了法兰克福。他的签证是歌德学院的三个月语言签证,一个月2千多马克的学费掏空了王旭焱的腰包。
“那时候我还年轻,觉得天不怕地不怕。但是我一句德语都不会,到了法兰克福机场,连去哪里取行李都看不懂,更别说交流。我的签证只能读语言,不能上学,更不允许工作。怎么办?如果一直在歌德学院学语言,我也付不起。出来了,就不能这么学完几个月语言就回去,那算什么回事。”